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上海应急守护公众号。
11月1日,2020全球城市论坛城市应急管理分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楼举办,本次分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城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之路”,由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应急管理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樊博主持会议。
主旨报告
论坛期间,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作了题为“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 筑牢城市安全发展地平线”的主旨报告。主旨报告围绕深化机构改革、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新格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新能力;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凸显城市应急管理新成效3个方面展开。马坚泓局长表示,防范化解城市重大安全风险,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始终是应急管理部门的重大职责使命。这次城市应急管理分论坛议题广泛、内容丰富。上海应急管理部门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吸收、充分借鉴各项真知灼见,全力推进城市安全发展,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阿诺德•豪伊特在题为“对并发风险的响应”的演讲中指出,并发灾害主要是由城市集聚产生,主要是指应急管理者面对几个互不相关却又同时发生的个别危机时造成的困难,正在经历的新冠疫情就是自然或人为灾难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危机并存的例子。因此,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与第三方机构和政治领导人物合作,面对多重突发事件的考验时充分发挥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
伦敦大学学院风险与减灾研究院终身教授伊兰•凯尔曼在题为“以预防为手段,选择创新的应急管理”的演讲中指出,应急管理创新发展道路始终以民为本,民众是应急管理所关注的核心对象,灾难是根据给民众造成的影响来定义,所以城市应急管理应始终围绕着民众,并且不断创新来给予民众支持,为人民服务。应急管理体系的创新以预防作为要点,在应急管理中,未雨绸缪胜于事后补救。此次疫情中,医学界已识别了新型肺炎病毒,并且呼吁采取行动,但是部分国家却始终对此视若无睹。因此,便给予了病毒扩散的机会,蔓延到了全球。在城市应急管理中,从预防视角出发,探寻了如何选择创新的应急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分享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急救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为主题的演讲。她提出,未来要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攻关项目,重视病毒学、流行病学、免疫性等基础学科,加强药物疫苗的研发和创新,重视信息和大数据的应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公共卫生体系要把增强早期监测和预警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在以题为“合和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未来变革”的演讲中,从应急体系演化、全面风险管理、合和风险管治理、应急体系变革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应急管理走向风险治理的转变。尤其强调了“合和风险治理”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事物相生相克、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通过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市场、企业为基础的现代风险治理框架,最终多方协同、化危为机、以人为本把风险治理做得更好。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慧敏分享了主题为“赋能灾害应急治理,提升城市韧性能力”的演讲,她主要介绍了新时期城市灾害情势级治理需求,多重赋能的城市灾害应急治理,并且以深圳市为例具体介绍了面向洪涝灾害的城市韧性提升实例,提出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应对策略。借助基于共享大数据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将传统的政府为中心的灾害应急治理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合作治理的模式,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效率。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朱正威分享了主题为“韧性城市与城市韧性治理”的演讲,探索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城市韧性治理的模式。分别从现代城市面临复合型灾害冲击、韧性治理与韧性城市实践和韧性城市评估与韧性治理等角度做了阐释。
论坛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为分论坛作总结,本次分论坛重点探讨了防灾减灾、风险治理与应急救援领域的历史经验、应急预案、政策创新与新兴技术等。特别是面向后疫情时代,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城市的应急管理应加强知识共享与学习互鉴,共同促进全球城市应急能力水平的提高。
背景资料:世界城市日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时的倡议,2014年10月31日被确立为首个世界城市日。2020全球城市论坛暨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2020全球城市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应急治理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