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旦 |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筑牢韧性安全城市根基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举行。多位来自政府部门和高校的权威专家围绕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开展深入交流,内容涵盖城市韧性安全、治理创新、空间规划、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涉及党建引领、精细化治理、风险防控、绿色转型与人民城市建设等重要议题,并从政策解读与实践探索层面,剖析了超大城市发展的挑战与对策,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路径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特任教授、“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旦指出,此次会议高瞻远瞩,为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韧性安全城市的战略部署部分至关重要。现将精华观点撷取如下,以飨读者。
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筑牢韧性安全城市根基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高瞻远瞩,提出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关心关注城市应急管理的学者,我特别注意到会议在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决策部署。城市的安全与韧性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城市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风险在酝酿与发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突变,导致“黑天鹅事件”。存量风险上,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关键基础设施故障、危化品泄漏等事故灾难,依旧犹如城市的高悬之剑,甚至影响趋于极端化。增量风险层面,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涌现,诸多全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悄然滋生。例如无人驾驶、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失控风险;分布于城市人员密集区或地下空间的新型储能、光伏发电、氢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密室逃脱、极限运动体验等新兴活动场所和新活动方式,也极易引发意外状况。另一方面,风险结构正呈现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跨类型耦合,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各类风险相互传导叠加,产生复合级联效应;二是跨时间演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周期漫长,不少安全威胁具有迟滞效应,长期累积后集中爆发;三是跨空间扩散,城市群建设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城市间往来频繁,风险溢出效应显著。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城市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问题依旧突出。例如,部分管理者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对潜在安全风险重视不足。在资源配置中,安全潜绩常为发展显绩让路,降低安全投入,放松安全准入门槛,致使安全隐患长期累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安全投入历史欠账多,城市风险隐患智能感知、应急保障以及专业性场景救援能力均有待提升。城市安全治理体制机制尚在不断磨合之中,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力量与资源协同整合不足。基层单位与公众安全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不足,基层应急能力亟待提升。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部署,推动未来城市发展与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我有三点体会和建议:
一是增强城市韧性基础评估工作。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分级分类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的城市风险评估,全面掌握城市长期结构化风险趋势与短期苗头性风险态势,精准识别、科学划定城市风险区与风险防治区划图,健全城市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并实行动态更新。
二是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基于上述评估成果将风险防治深度融入城市重大战略、规划与工程,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桥梁、供气、供水、排水、供热等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适度提高抗灾设防标准,增强在灾害冲击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大力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建设标准与后评价机制。
三是构建多元协同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理顺城市安全治理体制机制,整合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力量与资源,提升集成化防范准备与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将韧性理念融入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编制韧性城市规划,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不断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应用,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推动城市应急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韧性安全城市治理格局。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让我们以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生态优先和多元协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城市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城市治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