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新闻

上海交通大学与香港高校联合举办沪港高校韧性城市治理跨学科交流活动

2025-10-20

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沪港高校韧性城市治理跨学科交流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承办,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协办,获得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支持。此次交流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与实践交流平台,聚焦韧性城市治理的核心议题与创新路径。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的3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参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由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英杰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海外联谊会会长汪后继,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讲席教授沈岐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沈丽丹等一同出席开幕式。汪后继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的香港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他指出,韧性城市治理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期待沪港两地高校在该领域深化协作,共同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沈岐平回顾了港理工与上海交大多年来的紧密合作,表示此次活动为双方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并希望未来在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海外联谊会会长汪后继致辞

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讲席教授沈岐平致辞

开幕式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梁昕主持,举办了学术工作坊,工作坊分为特邀嘉宾报告和青年学者报告两个环节。在特邀报告环节,伦敦大学学院测绘工程系Liz Varga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健教授、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卢婷婷副教授、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陶丽副教授,分别围绕基础设施韧性、建筑性能评估与社会基础设施韧性等主题,分享了韧性城市治理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创新思路。

Liz Varga教授作报告

杨健教授作报告

卢婷婷副教授作报告

陶丽副教授作报告

随后,在青年学者报告环节,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五位青年学者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建设展开讨论,从住房政策、环境治理、城市旅游、交通系统到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化,不断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宜居性及风险应对能力。

青年学者报告

青年学者报告

青年学者报告

10月18日,交流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举办先进技术交流工作坊,邀请学界与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会专家分享了科技创新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管理与风险防控方面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产学融合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效。

先进技术工作坊参会人员合影

先进技术工作坊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学术工作坊、先进技术工作坊与实地参访相结合的形式,在学术交流之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师生还参观了上海市城市规划馆与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深入了解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历程。

上海市城市规划馆

此次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沪港两地师生的专业视野,也以“韧性城市”建设这一共同议题为纽带,增进了两地师生的理解与友谊。在交流与实践中,与会师生深入体会到两地在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特色与互补,更加坚定了携手共进、共建安全韧性城市的共同信念。未来,双方将继续依托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等合作机制与平台,不断深化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城市发展人才。

供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务办、应急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