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到6日,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暨第二十八期“科技论剑”交叉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办。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应急管理二级学科联合召集人、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外学者,长三角三省一市应急管理领导和专家,应急管理产业核心企业负责人,共260余位嘉宾参会。11家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学科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和资深专家参会交流。
会议现场
杨振斌致辞
杨振斌指出,上海交大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振兴之中,自建校伊始便将“储才兴邦”的使命融入血脉。面对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勇担重任,是国内首批设立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系统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高校之一。杨振斌表示,破解城市复杂风险治理的难题,必须坚持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远见,构建兼具中国智慧与国际视野的应急管理体系。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创新”,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应急管理的一系列关键议题,必将不断推动应急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实现新变革。
马坚泓致辞
马坚泓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风险感知、预警研判、协同响应和韧性恢复的方式,为破解城市安全治理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强大的技术引擎。如何实现科技赋能与治理效能、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持续积极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风险防控体系、打造智慧高效的应急指挥协同平台、探索智能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等工作。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科技创新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为构建更加智慧、韧性、安全的城市贡献力量。
丁煌致辞
丁煌表示,学科的生命力源于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复杂风险治理这一宏大命题,单靠一国之智、一域之力、一门之学,已难以应对。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学科交叉,才能汇聚全球智慧,破解治理难题,共同守护人类家园的安全与韧性。他指出,上海交大搭建的这一高规格国际平台,正是践行开放合作、促进学科交融的绝佳契机。他期待与会各国专家共同努力、开创应急管理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吴建南主持开幕式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郑国光作主旨报告
岳清瑞作主旨报告
陈纯作主旨报告
凌文作主旨报告
薛澜作主旨报告
Benjamin Lev作主旨报告
Albert Bakhtizin作主旨报告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吴建南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创新发表前沿观点。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陈纯,山东省科协主席、原副省长凌文,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薛澜,从城市风险的主要类型、基本规律、大数据与风险感知技术、科技赋能的路径等角度进行主旨报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教授、OMEGA杂志主编Benjamin Lev,俄罗斯科学院中央经济与数学研究所所长Albert Bakhtizin分别从人工智能赋能预测和人工智能推动学术的角度发表主旨报告。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沈伟忠作主旨报告
张海波作主旨报告
倪雅作主旨报告
李宏作主旨报告
孔令和作主旨报告
李智超作主旨报告
梁昕主持第二场主旨报告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上海交大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梁昕主持。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沈伟忠,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海波,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李智超从应急管理机制、体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应急管理革新。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倪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孔令和,德国弗劳恩霍夫IBP(建筑物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宏从气候风险、桥梁风险、洪水风险等角度探究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应用。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以“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中的应用机遇与挑战”和“产学研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复杂风险治理”为主题设置了两场圆桌论坛,分别由上海交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易承志、副院长韩广华主持。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丁立、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恩新、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出席第一场圆桌论坛。
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亚洲区总裁白涛、上海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吉青、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主任李金金,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科创院院长陆林军,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会长徐连龙出席第二场圆桌论坛。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6场平行分论坛和2场青年学者论坛,同时设置了29场墙报,它们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应急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长三角应急管理分论坛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应急管理协同程度不断深化,本次会议以“智慧应急,共筑城市安全防线”为主题特别举办了长三角应急管理分论坛。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60余位应急管理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沈伟忠出席并致辞。
应急产业分论坛
人工智能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催生新的应急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此,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应急产业分论坛,应急产业核心企业开展了深入交流探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吴旦和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旭明出席应急产业分论坛并致辞。
墙报展示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会议闭幕式环节,举行了颁奖仪式。
颁奖嘉宾与王乃玉教授合影留念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沈伟忠和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吴旦共同为长三角应急管理论坛“最佳发言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颁奖嘉宾与“一等奖”获得者合影留念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沈伟忠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海波共同为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颁奖嘉宾与“二等奖”获得者合影留念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旭明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处处长余春新为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颁奖嘉宾与“三等奖”获得者合影留念
上海市应急管理事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主任王进飞,安徽省救灾减灾中心主任金芳勇和上海交大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梁昕为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沈丽丹作大会总结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沈丽丹做了会议总结,她认为这次国际会议有五个亮点:聚焦“人工智能”,坚持科技赋能;上百场学术报告精彩迭出,深化了韧性安全城市的研究;11家国内外学术杂志齐聚会场,人工智能时代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设置长三角应急管理论坛,共同谋划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推动跨界合作,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社会共治应急管理机制。她认为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同为筑牢城市安全屏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
此次活动成功搭建了全球应急管理领域的高端交流平台。国内外学者分享的智能风险预测、索承桥梁火灾防控、物联网智能计算、物理模型协同与智能预演等前沿探索,为人工智能在应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范式。会议成果不仅促进了人工智能赋能应急管理的前沿知识分享,彰显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更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慧方案。
期刊圆桌论坛
会议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共管理学报》《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公共行政评论》《公共管理评论》《行政论坛》《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中国应急管理科学》《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Resilience》《Progress in Disaster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等11本重要期刊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论剑”系列活动作为学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自2020年创办以来,已举办多期,为推动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的重大突破做出了显著贡献。本次国际会议暨第28期“科技论剑”交叉论坛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的支持,同时得到了校内外单位的支持,其中上海市应急管理事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合作太仓研究中心合作主办这次会议。同时,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长三角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研究联盟、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等对论坛举办提供了大力支持。
主办单位、合作单位和支持单位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2003年,现有教职工130余人,下设公共行政系、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比较政治系和国际关系系,建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国家安全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点。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秉承"博学、明德、奋进、和谐"的院训,以"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为立院宗旨,实施"人才强院、学术立院、国际合作、协同发展"四大战略,逐步形成以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为优势学科,以国际化为鲜明特色的发展路径。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正在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院稳步前进。
学院现有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应急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政治经济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院、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等多个研究平台,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鼓励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发挥智库资政启民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下设应急管理学科方向。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应急治理研究院依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在国际、国家、城市三个层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20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首批“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试点单位,迅速响应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同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共同签署《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建应急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21年,经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研究决定,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首创“实践导师-学科导师-领域导师”三导师制培养模式,旨在为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学院拥有应急管理硕士和博士点,已累计招收博士生15名,硕士生3名。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应急管理实践专家进课堂、学生赴应急管理部门实习等特色培养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培养方案。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主要聚焦城市风险评估与治理、城市应急响应与决策、新兴技术风险与治理、应急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四个研究方向。近三年来,学院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首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此外,学院20余篇专报被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时任上海市负责同志、时任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等领导批示,以及被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民进中央等部门采纳,专报建议已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实践。
学院重视以多学科交叉促进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通过举办“科技论剑——城市风险防控交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打造面向电力系统、化学化工、新能源、城市交通、建筑房屋等领域及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学院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通过举办"科技论剑——城市风险防控交叉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打造了面向电力系统、化学化工、新能源、城市交通、建筑房屋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并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2024年,学院"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首批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学院将着力构建集学科交叉、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应急管理综合性创新平台。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专题》入选"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品牌项目",累计开设26个班次,培训学员超过2300人次,覆盖全国12个省(区、市),获得应急管理实践领域的高度认可。
自成立以来,学院始终响应国家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提供重要智力支持。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
202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成功获批建设"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首批,直接挂牌)。该实验室以韧性城市综合风险防控为核心研究领域,紧密对接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理论创新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实践需求,聚焦传统与新兴复杂风险防控,着力构建城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体系。
实验室重点集成防汛防台、储能火灾、轨道交通、电力供应四大领域的复杂风险防控研究,同时关注风险防控体系的韧性构建,设立五个特色研究方向:防汛防台风险情景建模及模拟仿真推演;储能火灾智能化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韧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风险辨识及应急响应;极端灾害下高可靠电力供应风险分析与应急保障;面向级联灾害的风险防控体系韧性构建。
实验室将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显著提升超大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能力,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市应急管理事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
上海市应急管理事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是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成立于2020年1月19日。中心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科学研究、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以及综合防灾减灾相关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机构编制46人,现有在编人员41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16名(另有3名在读)、高级工程师10名。
中心秉持"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服务应急"的工作理念,立足上海实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尽管面临组建时间短、工作基础薄弱等困难,中心通过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担当作为,为上海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事业发展新局面。
成立以来,中心荣获多项重要荣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2022年度上海市"一网通办"立功竞赛活动集体类三等奖;第二届和第四届全国应急管理法律作品展播二等奖;2020至2024年度四次获评上海市应急管理局系统年度先进集体(单位);2024年减灾科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等。
在科研方面,中心已参与编制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9项、团体标准4项,承担省部级课题项目3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2篇,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5年,是上海交通大学重要的产学研实践平台。作为由上海交大企业发展集团和中交一公局集团共同支持的企业,公司整合了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与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具备投资、设计咨询、建造、运维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公司始终秉持"饮水思源、合作共赢、坚守匠心"的发展理念,深耕设计咨询与科技研发领域,并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乡村振兴、低碳生态等前沿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与实践。通过紧密对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公司构建了科技研发与设计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资质认证方面,公司已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资质;土地规划资质;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同时通过三大国际管理体系认证:GB/T 19001/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 45001/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4001/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公司还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彰显了其科技创新实力。目前正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城乡建设与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合作太仓研究中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共同创立城市生态创新平台(FIP-UD@SJTU),并于2025年升级为合作研究中心(FJC@SJTU)。该中心专注于生态设计与智能建造领域的联合研究,由弗劳恩霍夫协会IBP研究所联合BAU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及科研院共同建设。
研究中心位于太仓智汇谷,设有4个专业研究部门和6个标准实验室,致力于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示范基地。中心积极引进弗劳恩霍夫协会先进的"订单式科研"模式,重点开展科技成果孵化、中德科技合作与联合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生态设计与智能建造技术的创新发展。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产业工作委员会是经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批准,于2022年1月19日正式成立的行业组织。委员会现有7名副主任委员、1名秘书长和4名副秘书长,吸纳40名个人委员及20余家单位委员,秘书处常设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大沙路2号。
作为应急产业发展的专业推动机构,委员会以服务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宗旨,着力构建应急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四位一体"(政府助手、企业帮手、行业推手、社会援手)的专业平台,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举办全国应急救援技术大赛;组织应急产业发展论坛及专题研讨会;开展"体验式"安全应急教育培训;制定行业团体标准。
成立三年来,委员会已成功举办7场全国性活动,包括:2024全国首届水域救援综合技能公开赛(青岛);"卓越云集、绳援山岳"山岳救援安全应急发展论坛(合肥);灭火技术装备研讨会(重庆);2024"防灾减灾:从基层做起"论坛(青岛)。同时开展2项特色评选活动:基层应急社会化服务优秀案例评选;2024年度水域应急救援特色案例评选。并牵头编制《绳索高空作业要求》等3项团体标准,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急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长三角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研究联盟
在长三角应急管理专题合作组的指导下,由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所高校联合发起的长三角安全发展与应急管理研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并成功举办首届论坛。
联盟以构建"智慧、多元、活力、共享"的合作平台为宗旨,重点开展以下工作: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创新发展;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协同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自主知识体系。
通过整合长三角地区优质科研资源,联盟致力于打造跨区域、跨学科的应急管理研究共同体,为推进长三角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应急管理领域校际合作进入新阶段,将有力促进区域安全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网:上海交大举办首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cb1e2b402bfd7c6b0a8de6fd2dae144e×tamp=68074
中国日报网:聚焦“人工智能”,践行“韧性安全”,推动“跨界协作”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https://sh.chinadaily.com.cn/a/202507/05/WS6868e667a3106af2b3c729a0.html
中国新闻网:聚焦“人工智能”、践行“韧性安全”、推动“跨界协作” 首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在上海交大举办:https://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25-07-05/137739.shtml
中国安全生产网:上海交大举办首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http://m.aqsc.cn/news/202507/07/c193742.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首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507/t20250707_2111367537_wap.html
广州日报:聚焦“人工智能”,践行“韧性安全”,推动“跨界协作”: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7/06/e873fdf519df43aebddc8eadea719bc6.html?channel=weixin
新民晚报:新技术开启应急管理新范式,“政-产-学-研”跨界协作践行“韧性安全”: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41413
中国科学报:上海交大举办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507/05/WS686928dfe4b0cb2d1eeda847.html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聚焦智能赋能与跨界协作 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在沪举行:https://m.ajmide.com/m/branddetail?id=56469430
文汇报:我国暴雨日数每10年增加3.8%,城市暴雨强度更大,城市灾害如何防控?: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41302
上海科技报:聚焦“人工智能” 践行“韧性安全” 推动“跨界协作”: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9536
界面新闻: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在沪举办,专家学者共议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https://m.jiemian.com/article/12996361.html
东方教育时报:聚焦“人工智能”,践行“韧性安全”,推动“跨界协作”,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举办:http://sh.news.cn/20250706/4feac0d65e514e9e8518d4d5cb33ef39/c.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聚焦“人工智能”、推动“跨界协作”,第一届应急管理新视野国际会议在上海交大举行:https://m.shedunews.sh.cn/msite_1/con/2025-07/07/content_26920.html